[endif]-->;

學院新聞

首頁

    學院新聞

    當前您的位置: 首頁 - 學院新聞 - 正文

    【學習黃大年 東農有榜樣】董桂菊——自帶“磁場”的良心教師 暖心評語傳遞人生正能量

    日期:2018-03-12作者: 浏覽量:

    編者按:2017年,時代楷模黃大年的事迹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,黃大年的精神帶給人們深深的感動與深沉的思考。面對如今這樣一個社會開放、價值多元的時代,堅守和信仰顯得尤為珍貴。黃大年的崇高品格和奉獻精神喚醒了這個時代對共同價值的認知。向黃大年學習,是一個國家尊師重教的價值表達。

    東農從不缺少“黃大年式”的好教師。行走在東農校園,許振英、王金陵、駱承庠……這一尊尊雕像和他們身上所蘊含的精神力量,沉澱了東農人的精神内核,形成了東農發展的不竭動力。現如今,學校又湧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新時代東農人,他們或幾十年如一日、默默耕耘;或立足三尺講台、言傳身教;或勇攀科技高峰,矢志不渝。他們用一顆顆無私奉獻、敬終如始的“初心”,支撐起了他們對教育、對學生、對科研的信念,他們用行動傳承并豐富了東農精神的内涵。

    近期,宣傳部新聞中心聯合東北網、《光明日報》、《黑龍江日報》三家媒體對我校2017年優秀共産黨員标兵、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進行了深入采訪,并在校園網、校報、官微等媒體平台推出“學習黃大年 東農有榜樣”專欄。以期通過這些新時期東農的榜樣來不斷凝聚、繼承和發揚東農精神,希望通過榜樣之光,照亮東農未來發展之路,同時,也激發出全體東農人為學校發展建功立業的磅礴力量!

    這個老師不一樣。采訪到董桂菊時,她時尚的“網絡用語”和原創新詞頻出,說話的時候眼睛閃着光,讓人不自覺的被她的熱情所感染。

    ——自帶“磁場”的電路老師

    董桂菊教的電路課程是學生深入專業知識領域的重要基礎環節,這門課學時長,和學生接觸多,董桂菊每一堂課都要讓教學内容有一個亮點。

    董桂菊非常重視第一堂課,她認為,第一堂課學生就會對老師進行評估,所以一開始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威信體制。上課起立互相問好是董桂菊課堂習慣,董桂菊認為,這種儀式有兩個警醒,一是提醒學生這門課程和教師要有敬畏之心,二是接下來的時間學生屬于老師,老師屬于學生。習慣養成後,就形成了自然,董桂菊隻要說“上課”,大家就起來問好,這種問候帶動了學生的熱情。

    董桂菊的課堂上,學生的“擡頭率”特别高,有的學生下課告訴她:“老師,上你的課一堂課我都沒看手機。”董桂菊認為,老師在講台上講課的時候,和演員特别像,自編自導自演整個的兩個四十五分鐘,怎樣能把學生的心拉過來是她孜孜不倦思考的問題。董桂菊從不硬性要求,她說:“不管時代發展成什麼樣,即使沒有了教室,最主要的還是老師在課堂上魅力的體現,要靠自己的磁場去引他們,用強制手段不如好好想一想怎樣把教學魅力綻放出來,把閃光的一面放大,讓學生認可。”

    董桂菊備課時特别細心,在自己上學期間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她專門去琢磨,把難懂的地方總結出小竅門和方法,編成口訣,她把晦澀的内容化繁為簡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,給學生建立“物理沒有那麼難”信心。基于每屆學生的特點和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,每學期董桂菊都會重編課件,及時調整。

    董桂菊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,每一節課結束前,她都會引出一個激起下一堂課的興趣點,而不會蒼白結束。有人評價她的課:像聽評書一樣!

    董桂菊還有一個“超能力”——記名字。課堂上,學生溜号董桂菊會出其不意的點出他的名字,學生們會覺得特吃驚:“老師怎麼會記得我”,心裡又很高興,覺得自己受到了關注和在意。董桂菊說,“孩子們其實特别容易滿足,多贊賞他們,教育+贊賞收到的效果就是教育的平方,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,隻有這樣才能把教育事業越來越發揚光大,學生也能夠從中受益。”

    ——22年幾萬本評語 經典“文案”拉近學生距離

    董桂菊認為課後作業是反映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窗口,盡管面向學生人數多,但她22年堅持認真批改每一本作業,給出不同的評語,指出亮點和問題。就是這些充滿溫暖、幽默和正能量的評語一步步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。

    董桂菊總是變着花樣想“文案”鼓勵學生,對于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,她會寫下這樣的評語:“你的作業就是我的标準答案!今天的陽光,很美好!今天的咖啡,很美好!有時間發呆,很美好!你的作業,很美好!謝謝你成就了那麼多的美好!”,“隻要堅持努力,總有一天,你會活成你最想要的樣子”,“忍不住為你打call”,“這樣的作業給我來一打”……當然,也有馬虎懶惰的學生,董桂菊會寫下這樣評語:“幸運是不存在的,努力才是硬道理”,“作業略顯狂躁,與本人氣質明顯不符!”,“顔值明顯提升,但有的題結題過程過于簡單,忽略太多,這樣不好”……

    這些良苦用心的“金句”花費了董桂菊很多的精力,三個班的作業要批改三天左右,大班的課要批改一個星期,學生們要準備兩個作業本循環用。據董桂菊粗略計算,22年來,她利用晚上休息和沒課的時間寫了幾萬本評語。

    董桂菊的付出得到了欣慰的回報,她的學生每次都會争相傳閱作業本,看看董老師跟自己說了什麼,也會在作業本上跟老師反饋他們的想法,形成互動。這個良性循環被董老師看在眼裡,更加用心地對待批改作業這個教學環節。畢業十多年的學生金波在同學聚會時帶着作業本,他說,“董老師,幾次搬家都不舍得扔,你的評語我都留着呢”。

    董桂菊說,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,與學生年齡的差距也越來越遠,要跟上現代網絡的發展,要用他們懂的和喜歡接受的語言去交流,讓學生對你的點評感興趣。

    ——時刻傳遞正能量 希望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

    董桂菊認為,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,無論放到哪裡是一個發光體,任何時候要給學生傳遞正能量。她每天堅持做早餐并曬到朋友圈裡,她覺得這樣不僅能夠塑造自己在學生心中良好形象,也會用這看似不明顯的舉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會堅持,傳遞給學生正能量。董桂菊的學生說,董老師的精力總是那麼充沛、那麼飽滿,在我們心中她就是“正能量本身”。

    “熱愛生活”、“有文藝氣息”都是學生們給董桂菊印上的标簽。不隻這樣,董桂菊也是一位有浪漫情懷的老師。

    董桂菊和她的愛人是校園愛情,從大學同學到如今的同事,兩人已經攜手走了32年的路程。董桂菊告訴記者,1986年11月21日,是她主動表白而且成功的日子,每年的這一天,董桂菊要給自己的學生“撒狗糧”,每人發一塊巧克力。

    這一天逐漸形成了一個傳統,被曆屆師哥師姐口口相傳,現在每一屆學生都會期盼這一天等着吃下這份幸福的“狗糧”。

    其實,這也是董桂菊和學生拉近心靈的“套路”,也因此得到學生的越來越多的信任,無論男生女生遇到心事都會找董桂菊聊一聊。

    董桂菊說,“一個老師被關注的點太多了,舉手投足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。”她希望自己能成為學生的榜樣,希望學生們能從自己身上看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,讓自己的愛情成為學生向往的幸福,讓自己的生活成為學生想要的生活。

    多年來,董桂菊在教學一線的辛勤“耕作”,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,在曆年的學生滿意率測評及學生評教中始終名列全校前茅,也獲得了“黑龍江省首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”本科理科組一等獎、“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”本科理工組三等獎“黑龍江省優秀教師”光榮稱号等多項榮譽,董桂菊用行動實踐了她“捧着一顆心來,不帶半根草去”的人生信條,樹立了一個當代良心高校教師的正能量形象。

    近日,董桂菊老師的暖心評語引起了《人民日報》微信公衆号、《中國青年報》微信公衆号、團中央微信公衆号、《新聞夜航》、哈爾濱市電視台、《生活報》、新浪教育頻道、光明網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,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。

    Baidu
    sogou